[chen@localhost:~]

年末随想(2015)

“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的‘英雄史观’认为,人类的历史是英雄的历史,少数杰出人物决定了时代的进程。今天,今年,2006年,他的理论再次遭到迎头痛击。”2007 年初,美国《时代》周刊评选出了 2006 年度人物,而 2006 年的年度人物正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。“《时代》周刊对此解释说,从机构向个人过渡,个人正在成为‘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’的公民。今年的年度人物将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。”

过年之前写一点小小的感想似乎已经成了我的习惯。最近,我总想写点什么,却又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。上一篇记录还停留在暑学期(现在我称之为中二学期)之前的那个周末。高中时候的我似乎比现在能说得多,留下了不少文字,如今却连 140 个字也倒不出来了(虽然废话的数量没有减少)。好像随着一个人的成长,愿意说的话越来越少了似的。其实,如果不让过去的经历静静沉淀一番而来匆匆回忆,每一年对我们来说都差不多。倒不如谈一谈十年前的事情。这篇文章的开头是我一直存在电脑桌面上的一条新闻。不得不承认,即便现在看来,这则新闻仍旧是激动人心的。在十年前的“传统”互联网时代,人们感受到信息革命对社会与个人身份的深刻变革。话语权的门槛越来越低,世界各地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近,一个因为互联网而将变得更加开放的社会已近在咫尺,更重要的,威权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将被打破。事实上,尽管我那时没有获知这则新闻,新闻中所表达出的激动人心之情我却确实深有感触。在那样一个变革的时代里,我和世界在一起成长,这是一种微妙但又笃定美好的感受。但那个时代,一个“这不是梦想”的时代,在现在看来,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《南方周末》发表的 2016 年的新年献辞中,有一段是这样的:“身边的朋友,不是在谈创业,就是在真刀真枪地写计划书、搞项目。资本狂飙几度吹皱春水,互联网+、大数据、P2P、双创、孵化器、众筹……一些词被高高抛起,一些词却终于悄无声息地沉入水底,仅留下水面波澜。”六月的某个周末,我看了《华尔街之狼》这部电影。联想起几年前纽约时报的新闻《华尔街的贪欲犹如毒瘾》,不禁让我感到些许忧虑。或许我们离自己想象中的自己相距甚远。其实我们很无知。但是在这种爆炸性的知识溢出之下,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地自我膨胀。“再也没有人愿意轻易地承认自己的无知,甚至有人把无知当成了自己的武器。"We are go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."这样的口号随处可见。有时候真有一种整个国家的脑子都被互联网+了的错觉。我不知道这该如何解决,甚至不知道这样的现象是好是坏。但这样的态势总是让我感到不安。十年前的那篇新闻的作用,就在于舒缓我不安的心灵。大概我还是有点玻璃心吧。

做梦是一种美妙的体验,尤其是大家一起做梦的时候。现在的时代是属于梦想的时代。与过去的“这不是梦”不同,梦想已经成为时代的主角。从春晚的歌舞中走到门外的寒风里,烟花禁放的区域里静悄悄,雾霾给新年平添了几分神秘。我不禁又想起了那个开头:

“四月间,天气寒冷晴朗,钟敲了十三下。”

Let's prosper in the age of "the dream".